close
【古琴「平面」的四個象限:上輕、下重、左輕、右重】
「面」是可容納藝術作品內容的「基礎平面與物質平面」,由兩條水平線與兩條垂直線所構成一個「方形」範圍的獨立空間,水平線是以「冷且靜」為特徵,垂直線是「暖且靜」,產生以「靜」為基調的雙重和聲,因此基礎平面不僅具有「客觀」的特性也傳達「安靜」的聲音,「面」的冷暖屬性均可反映在客觀的聲音上,而最客觀的「面」是「正方形(□)」,由兩組水平線(一上一下)與垂直線(一左一右)組成,具有相同的力且冷暖保持相對的均衡,產生類似於死亡的冰冷感,是一種代表「死亡的符號」,不過「死即是生」,上下關係本身就是一個活的生命有機體,「上」可以產生輕鬆、解放與自由的感覺,越往上移動越感到稀薄,輕鬆使得平面更加零散也減少重量,而自由造成輕鬆的運動從而使張力更容易帶動並將約束力減少到最低限度,「下」的作用則與上完全相反,具有重量、稠密與束縛感,發出低沉的聲音,由於「上輕下重」的形式將導致上下水平線之間的張力增加並達到「戲劇化」的效果,不過此處的「輕重」概念是屬於精神上的內在張力,與可測量的物質重量概念並非一致;「左右垂直線」屬於暖且靜的聲音,右邊與左邊相對,在基礎平面的「左」是稀薄與自由的感覺,與「上」完全一致,是朝向遠方的運動,具有冒險性,不過被「上下」所約束,反觀「右」則與「下」相似,也可以是「下」的延續,向內尋求束縛是朝向家的運動;綜上所述,若以「文學語言」來表達「上下左右」的方向性,則可以表示為「上(↑)=天堂」、「下(↓)=土地」、「左(←)=遠方」、「右(→)=家庭」,若以「輕重和顏色」來分配,則可以顯示為「左上輕(白)、 (黑)、右上均衡(灰)、左下均衡(灰)」。

「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交叉點決定基礎平面的中心,穿過中心的「水平線與垂直線」將平面分割為四個「小正方形」,其「頂角」均指向中心而張力均朝向「對角線」方向,由此可劃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輕重合宜的向上(上輕+右重)、第二象限是最輕鬆的組合(上輕+左輕)、第三象限是輕重合宜的向下(下重+左輕)、第四象限是最沉重的阻力(下重+右重)」,跨越「第一和第三象限」的對角線展現出平靜且和諧的「抒情性張力(右上左下)」,而「第二和第四象」限的對角線則帶有複雜的「戲劇性張力(左上右下)」,據此我們可以理解基礎平面的任一部分都具有其獨特的聲音與內在的色彩。

若將「基礎平面」用於「古琴平面」,則可以採用「七徽四弦」作為古琴「四個象限」的劃分中心點,「第一和第三象限」之對角線展現出「抒情性張力(右上左下)」的均衡,「第二和第四象限」之對角線則帶有複雜「戲劇性張力(左上右下)」的對稱,在古琴平面不以「聲音」為準而以「空間感」為依據,重心為「左高右低」,距離為「上遠下近」,以「鬆緊」對應「輕重」,即「左上輕(白)、右下重(黑)、右上均衡(灰)、左下均衡(灰)」。

【今之古琴 - 今玉老師】
●「琴棋書畫」並稱於世,「琴」為四藝之首,古之「琴」即今之「古琴」。
●古琴,源自中國,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孔子、諸葛亮、歐陽修、宋徽宗等皆善彈琴,古琴歷來為達官顯貴與文人雅士必習之「雅樂」。
●古琴適合「二十至八十歲」,「無任何音樂基礎與不懂五線譜」的「成年人與年長者」學習,秉持古法教學,強調指法規範,提供從零開始的古琴基礎課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